荣德生先生诞生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8月9日(农历七月初四)于无锡荣巷,卒于1952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八),享年78岁。时光匆匆,今年正好是他诞辰140周年。
他的一生从务农走向工商业,历经风险,从兴办钱庒、面粉厂起家,直到纱厂、麻纺厂、毛纺厂、机器厂等20多家,曾被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是当时国内实力和资本最强的民族工商业者。并在开办面粉厂稍有积余之后,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捐款筹办荣氏家塾开始,先后创办了十几所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和一所大学—江南大学,他是我国一位具有远见的实业与教育并举的先驱者。
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进步、产业的更替、时代的变迁,我在思考,荣德生先生的一生究竟留给了我们什么?
能否用以下两个字来概括:
一是实。不危艰险,创办实业,振兴民族经济。那时的面粉、棉纱甚至袜子、火柴都要靠进口的,直到现在,有些老人还把这些称洋粉、洋纱、洋袜、洋火。满清和民国时期,由于闭关锁国、列强占领、军阀割据、日本入侵导之民不聊生、国贫国弱,荣氏家族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在狭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老百姓最需要的面粉和棉纱入手积累资本发展壮大,回顾这段历程,没有点胆略和实干精神,必将撞得头破血流、一事无成。荣德生先生走的是一条从实际需要开发,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靠胆略和实干精神,奋力拚搏,创办实业的道路。这条道路在140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参考。
在办学上,他提倡实学实用。为本企业、为工商业、为无锡、为整个江南地区、为全中国培养人才是他的本意。他说过:“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而人才造成,端赖学校之培育,故兴学实为建设之本。”,1948年荣德生曾对自已的办学宗旨作过如下的描述:“余昔年办学,自小学、中学而至专修,皆持此宗旨,教育贵在实学,虚有其名,无裨实用,不如不学。”,1951年为老江南大学首届毕业生题词:“在校求得实学,毕业后到国家社会上向实用而努力,……”。他兴教育走的是实学实用,实业与教育并举之路,以实业反哺教育,以教育促进实业。在今天,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必走之路。
二是忠。荣德生先生忠于家乡,忠于国家。
他忠于家乡。他的一生为无锡办了许多老百姓受益的好事:造道路、搭桥梁、建公园等等。
他忠于国家。特别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不向日寇低头,不与日企合作。在此期间,他所办的许多工厂均遭日寇损毁,他怒斥:“如此破坏,哪里还像一个文明国家所作所为”,1941年日商要他把申新一厂、八厂卖给日本丰田纱厂,当即遭到严词拒绝,后汪伪外交部长诸民谊亲自赴沪与荣德生面谈,荣尔仁出席,代父亲表达了不出卖工厂和人格的初衷,荣德生说:“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表达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暗示他逃避到国外,他坚定地表示要留在祖国、留在家乡,还逼迫他迁厂,当时申新三厂主持人迫于压力已将部分设备拆卸,拟装运台湾,他立即赶到工厂制止,他要把机器留在家乡,等待解放。
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颂扬他这些业绩,发扬他这些精神。
荣氏家族,一脉相承,三代传人—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都是我们江南大学应该感恩的人,荣德生把江南大学的名字和好的办学传统留给我们,荣毅仁从私立江大到无锡市江大到今天的新江大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支持,荣智健秉承祖父、父亲的愿望从财力等各方面帮助我们,所有这些,我们江大人一定要用努力办好江大来回报。今天的江大已进入国内高校50强、亚洲300强,正向着办成“鲜明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迈进,也许我们今天可以说了,1986年6月荣尔仁先生的题词:“江南大学万岁”,和1995年5日顾毓琇先生“江南第一学府”的期盼,通过不懈的努力真的可能实现了。
作者:程志翔
2015年8月30日